首页> 景区资源

阳关烽燧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阳关烽燧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而筑成。现高4.7米左右,底长宽8-7.5米,顶长宽8-6.8米,攀登烽顶,方园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以阳关遗址为中心,向东有大墩、山阙烽、白山烽与敦煌郡相接;向南有南墩、元山子烽燧进入青海境内;向西有青山梁烽遂、海子湾东、西墩烽燧、葫芦斯太东、西墩烽燧等进入新疆境内;向北有头墩、二墩、芦草井子烽燧等和玉门关相接,并有都尉、侯关及塞墙构成防御体系,显示了阳关四通八达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