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渊源

设关守土,安定边疆

 甘肃河西敦煌地区,自春秋以来就有月氏、乌孙在此聚居,而北方的匈奴族乘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纷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西汉初年,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反击,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历经“文景之治”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以后,就开始进行反击匈奴侵略的准备工作,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行至河西地区(今张掖地区一带)被匈奴兵俘获,扣押于匈奴王庭10年之久,在此期间,匈奴人用尽各种办法诱降张骞,甚至为其娶了匈奴女为妻,但张骞忠贞不渝,始终不忘使命,一直“持汉节不失”,逃出匈奴王庭后,继续往西行,虽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找到大月氏族,但大月氏族不想东返与匈奴为敌,故拒绝了汉朝的要求,张骞的政治使命没有完成,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张骞把在河西、西域地区了解到的情况给汉武帝做了详细的报告,汉武帝产生了“威德遍于四海”的念头,急于想和西域诸国交往,于是才下定决心开辟河西走廊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并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以示武功。这年夏天,霍去病乘胜追击,涉过居延海,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河西地区正式纳入了汉朝的疆域版图。汉王朝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经营西域,在河西地区建郡立县,移民实边,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四郡为: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两关为:阳关,玉门关。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宣扬汉朝国威的同时,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存可见的田野文物遗址有古关城、古县城、古烽燧、古塞墙、古道、古墓葬、古水源、古陶窑等和其它可移动文物。据考古研究证实,阳关遗址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文物种类多、文化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和展示了两关长城及多民族形成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是研究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北史地史的重要物证,是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敦煌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都具有极高地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