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其实早在1300多年前的晚唐,就有了清明节放假的历史,那时是将寒食、清明两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到了唐肃宗时期,更是延长至7天,这个传统假期一直延续到宋朝,被称为“唐宋黄金周”。
现在清明放假,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祭祖、踏青游玩,那在古代,人们过清明节又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通过敦煌壁画可以略知一二。
01 寺院用酒祭拜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国人自古的传统。扫墓不仅在民间流行,连敦煌寺院也不例外。据敦煌壁画记载,在寒食清明来临之前,寺庙就会提前准备面、油、粟等,制作供品,买纸做楮钱,祭拜已故的大德高僧。
令人惊讶的是,敦煌的寺庙可以用酒祭拜。据敦煌文献《净土寺入破历》记载:“粟壹硕肆斗,卧酒,寒食祭拜及修园用。”所谓“卧酒”,即酿酒,此酒并非供僧人饮用,而是用以祭墓。有些地方官府还会组织百姓欢聚一堂,在寺院中设乐表演,城内官员百姓可携家带口前去观赏,既有对亡者的追思,也有生者欢悦的相聚。
莫高窟第454窟 墓园(宋)
02 宴席别开生“面”
古人的清明,既有哀思也有放松。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北宋初年敦煌衙府账目记载,古人在寒食节会设宴饮酒,宴席中有各色面点:有类似馕的胡饼、与汤面相近的饽饦,还有蒸饼、灌肠面等,琳琅满目,花样百出,可谓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日盛宴了!
在饮宴活动中,除了美酒佳肴和各色面点,踏歌也是最常见的娱乐项目之一,踏歌又称踏舞,踏歌踏舞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
莫高窟第146窟 饮宴图(五代)
03 邀友共赏春景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气清景明,在这春意萌动的季节,怎么少得了踏青赏春?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共赏春日胜景的名篇。
敦煌文献记录下古人以信相邀,共同走进自然、领略春色的清明故事。那时,人们还不能微信相邀,只能书信往来。来信说:“时候花新,春阳满路。节名寒食……野外散烦……”回信答:“喜逢嘉节,得遇芳春。路听莺啼,花开似锦。……欲拟游赏,独步恓之。忽奉来书,喜当难述,更不推延。”
莫高窟第217窟 春山踏青(盛唐)
04 球戏斗鸡
球戏娱乐包括击鞠、蹴鞠、抛球等活动,这些球戏活动在唐代敦煌地区尤为盛行,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相应记录;斗鸡同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也是一项在寒食、清明盛行的活动,斗鸡之时,大道旁边响彻斗鸡之声,热闹非凡。
在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绘有一幅斗鸡图:两只雄鸡站在屋脊上,雄赳赳气昂昂,好像下一秒就会缠斗在一起。斗鸡神态栩栩如生,就连脖子上的毛发都根根竖立。
莫高窟第285窟 斗鸡图(西魏)
古代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清明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已经成为了一条连接不同民族人们的一条重要纽带,传承着我们共同的历史情怀。
来源 | 禧心谷Joyous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