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25年敦煌市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风采大赛参赛选手——何欣
在阳关博物馆的两关汉塞陈列厅,陈展着一块唐代时期的天马砖,这块砖上,天马的形象非常有特色:头上长角,脖子上系有丝带,吸取了飞天技法的绶带表现法,省却流云等衬托物,以天马舒展的四足,渲染和表现腾飞之姿。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天马”这一词,先后对乌孙马和大宛马冠称,意思为:上天所赐,奔跑速度特别快的马。
在《汉书·武帝记》中记载:“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歌”。这里提到的渥洼水,就在敦煌阳关。公元前113年的秋天,屯田的暴利长在阳关渥洼水边获得了一匹长相俊美、体格健壮、奔跑速度特别快的马,献给汉武帝时称它是水神太乙所赐,汉武帝听后非常开心,写下了《太乙天马歌》,封这匹马为“天马”,命阳关这里的县城为龙勒县,意为抓捕天马的地方,从此阳关成为天马的故乡。由此判断阳关这里在当时出现了很多奔跑速度极快的良马。
后来,张骞的出使西域,让汉武帝得知西域地区产良马,之后西域乌孙国向汉王朝上供几千匹乌孙马,汉武帝获得后封乌孙马为“天马”。
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发现了大宛国的大宛马,武帝得知,派使者用金马换取无果后,在公元前104年,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获得几千匹大宛马,汉武帝又封大宛马为“天马”,改乌孙马为“西极”。
其实李广利在征伐大宛的过程中,他一共远征了两次,在第一次战败返回时不敢入关,李广利就率领剩余部队驻扎在敦煌附近,而第二次西征时所需要的粮草、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从敦煌及阳关、玉门关周边征调的,这说明了在当时,阳关、玉门关既是通往西域的两大门户,又是中原王朝管理西域的后勤物资保障地,那么从汉代开始,戍守在阳关、玉门关的士兵除了要完成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外,闲暇之余还要去屯田种地,以备战时所需。
这是今天身在和平国家的我们,无法理解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峥嵘岁月,所以在当时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行为,保卫着国家的安定,他们也希望天下安定,永无战争。
这时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块天马砖,上面天马的腾飞之姿是否也是古人对自己国家的美好期许,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像这匹天马一样,舒展四肢,蓬勃向上!
最后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汉武帝为了纪念获得天马而作的这首《太乙天马歌》:
太乙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zhe),
志倜傥兮精权奇,
爾(er)浮云兮晻(an)上驰,
体容与兮迣(chi)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来源 | 敦煌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