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25年敦煌市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风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王苗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之中,阳关这座古老的关隘,虽历经了风霜,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无声诉说着过往的繁荣和岁月变迁。
据记载,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打通与西域的通道,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为汉朝经营西域创造了条件,随后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列四郡,据两关”便是其中的关键决策。四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而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阳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因其在玉门关之南,故而得名。
修建阳关时,选址极为考究。“凭水为隘,据川当险”。它占据着西土沟和渥洼池两大重要的水源,扼守着丝绸之路南路的咽喉要地,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对于往来的商队、使者而言,阳关都是非常重要的中转站和安全屏障。
西汉时期,敦煌郡下设有六县,在阳关就设置有龙勒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在龙勒县内设置有龙勒置。作为丝绸之路南道进入敦煌的第一个驿站。在当时,经过敦煌前往西域的商人、使者等,大都会经过阳关。同时,西域诸国的客使向西汉进贡的名马、酒曲等特产,也会经由阳关到达敦煌,再运往长安等地。
西汉时期,阳关作为对外交流和掌控西域的前沿阵地,汉朝的政令经此传达至西域诸国。不仅如此,在中原与西域使者的交流中,阳关也成为了他们行程的必经之地。根据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相关汉代简牍记载,甘露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年),已经七十岁的解忧公主便是由阳关入塞,返回长安安享晚年的,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西汉时期阳关在中原与西域政治交往中的关键地位。
同时,阳关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节点。唐代高僧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便是东进阳关返回长安的;诗人岑参于天宝年间赴西北边塞,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任职,也多次经过阳关,并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和“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等佳句。这些都表明,阳关在促进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阳关也逐渐被废弃。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耸立在墩墩山上的阳关烽燧,便成为阳关历史的实物见证。但它依然顽强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吸引着无数游人、学者前来探访!
在这里我也希望各位朋友们能够带着家人来到阳关,领略大漠风光,凭吊千年古迹,与我一起探寻阳关的故事!
来源 | 敦煌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