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味出陇”“甘味出海”成为网络热词。虽然大家都知道,许多甘肃特色土特产蜚声中外也不是一天两天,但如果追根溯源,古代甘肃不仅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廊道,当年不少地道“甘货”亦曾借船出海,走向世界。外国使节或商队返程时,往往会采购若干甘肃土特产运往中亚以至欧洲销售,浓郁的“甘味”随着商贸活动四海飘香。及至近代,甘肃特色农产品亦行销国内外,有的还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名优农副产品更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借着“甘味出陇”“甘味出海”的热乎劲,不妨聊聊这些事。
01
早在秦代,即有民间行商将甘肃当地和中原的土特产品转手销售给匈奴和西域商人。随着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西汉时期,朝廷严禁兵器、铁器、铜钱等输出,但对于私商则通过发放“符传”方式,有限度允许民间与西域商贾交易不在禁例的土特产,如甘肃武都当时就是著名的茶叶市场,巴蜀地区的茶叶集中运至武都,再转售于西北游牧民族和西域商人(《甘肃省志•外经贸志》)。两汉时期,除了官方及有执照的合法私商之外,河西走廊上的民间外贸活动亦颇兴盛,民国时期有学者就此指出:“中国商品之输入西域诸国也,由汉使携往者固多;然由边地居民潜行运往者亦颇不少”(武堉干编著:《中国国际贸易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
曹魏时期,以仓慈为代表的历任敦煌太守,着力为“甘味出海”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据《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记载,当时的敦煌地方官员和商界除了热情接待西域商人外,还积极为他们推荐和采办包括甘肃土特产在内的中原商品,并派人护送出境,西域商人对此纷纷点赞和给出好评。十六国时期,西域商人多以敦煌、张掖、武威为贸易终点,回程时大量采购甘肃土特产西返。有隋一代,隋炀帝不仅指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主管丝路贸易事务,而且亲自出巡河西召开“万国博览会”,西域各国国王、使者和商人纷纷前往谒见;虽然隋炀帝意在向西域诸国宣扬“威德远播”,但此举一定意义上也算是国际层面的招商引资大会,此后西域各国使者和商队经甘肃往返中原者日益增多,并且享受交通食宿方面的优惠待遇,《资治通鉴》载:“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唐代陆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期,“商业中心以河西诸郡为最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唐三彩胡人牵驼俑 生动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商贸之兴盛
明代的肃州城为西方商贾会聚之地,甘肃特产中药材备受青睐;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波斯商人哈智摩哈美德自肃州贩运大批大黄至意大利威尼斯销售,据其称肃州大黄以产自祁连山中者为最佳,但也最难采挖(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为了将“甘味”中药材运至欧洲,波斯商人也是不辞辛劳;据文献记载,当时仅自肃州至讨来思大城(今伊朗大不里士)这段行程即达169日,其中肃州至喀什噶尔沿途“皆经荒凉沙漠中”。到了清代,甘肃等省优质野生大黄更被视为战略物资,“清代沿边督臣章奏,常有禁绝茶叶大黄,可以制外夷人之命等语”(侯厚培:《中国国际贸易小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可见,那时的西洋人想体验一下“甘味”土特产,有时还得看清朝官老爷们的心情而定。
02
19世纪50年代以后,沙俄根据不平等条约在肃州设领事、辟商埠,试图将河西走廊变为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清末民初,英德等国洋行纷纷在甘肃临夏、甘南等地通过代理人廉价收购羊毛、皮张、药材等土特产品,经黄河水运出省至包头再以火车运至天津出口。这一时期的“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多少有些变味,成为西方列强对华经济剥削的手段之一,甘肃百姓从中并未获得太多利益。随着民族工商业的逐渐兴起,地处西北的甘肃虽然工业不甚发达,但靠山吃山,特色农副产品能够支撑一下经济门面。《申报》记者陈庚雅20世纪30年代初在甘肃考察,其著《西北视察记》中曾指出“甘肃幅员辽阔,宝藏极丰,特产物品,尤为繁夥”,并总结了行销平津沪及东南各省的多达23种“甘味”土特产,包括毛皮、药材、珍稀动植物、瓜果水产、水烟等。
据其引用1933年度商会调查数据,“甘味出陇”仍以中药材为代表,如临潭、岷县各县所产大黄、当归三千四百担,每担价值二百四十元,共值八十一万六千元,运销津沪等地。
彼时另外一类“甘味出陇”的大宗商品则是著名的甘肃水烟,1933年度数据显示,“皋兰、榆中、临洮、靖远各县产造条棉水烟三万五千担,每担价值一百元,共值三百五十万元,运销津沪川新等处。”兰州水烟业发轫于明末,清咸同时期趋盛,以五泉红泥沟所产烟叶驰名,兰州水烟系将烟叶加工成细丝,加入药料炮制而成,分为棉烟、碧条、黄烟三种,炮制方法及用料各异,棉烟主销四川,碧条主销江浙,黄烟主销广东。
清末民初,兰州水烟或由黄河皮筏水运出省,或由陕西泾阳运至汉口,再由长江水路东运下游各省、南运湖南、广东等省。有意思的是,由于兰州水烟外销数量巨大,沿途各省往往将这类“甘味出陇”商品视为地方税源之一,“雁过拔毛”,有钱大家赚。如湖北当局曾规定兰州水烟过境税标准:“兰州青条烟,每斤征钱二十文,过境兰州水烟大箱征钱二串,小箱一串二百文”。
俄国探险家马达汉所摄清末兰州水烟坊女工 甘肃省图书馆藏
平心而论,近代以降,所谓“甘味出陇”“甘味出海”知名品牌屈指可数、产业结构较单一。特别是诸如瓜果之类的甘肃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除了部分旅甘人士赶上应季有幸大快朵颐并在游记中做些宣传外,受制于储存和交通条件,绝大多数特色瓜果只能在甘肃就地廉价销售。欧亚航空公司在兰州及河西走廊沿线设航空站后,个别时令“甘味”土特产曾有幸搭乘飞机摆上东南沿海城市的餐桌,但高昂的物流成本亦制约了“甘味出陇”“甘味出海”。高良佐在《西北随轺记》中曾对兰州“惜远处边陲,关山阻滞,东南人士问津无从”的窘状颇有感慨,同时提出了“苟利以交通,大量瓜果得向外销售,以利民生”的建议。但限于当时客观环境难以落实。
03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对外经贸体系,许多传统名优土特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登上国际舞台出口创汇。其中与“甘味出陇”“甘味出海”有关的农产品包括金针菜(黄花菜)、黑瓜子、白瓜子、发菜、核桃仁、苦杏仁、辣椒干、蜂蜜、小茴香、花牛苹果、白兰瓜、蕨菜及蕨菜干、杏、桃、大蒜、沙棘等;中药材包括当归、党参、甘草、大黄、红芪及相关中成药等(《甘肃省志•外经贸志》)。
地方文献中亦不乏“甘味出陇”“甘味出海”获得赞誉的相关记载。如甘谷线辣椒一直是甘肃省名特优农产品。改革开放初期,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斯里兰卡、新西兰及中国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9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农业教育与科技》栏目组专程赴甘谷采访拍摄《甘谷线辣椒》电视专题片并向全国播放。又如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镇原杏仁以“仁大、色正、味纯、饱满、质优”驰名全国,1976年受到外贸部门奖励,1978年全国杏产品现场会上以出口量大、质量好位列全国第三。改革开放后,镇原县将原酒厂改造为果品厂,甘草杏、奶油杏肉、果丹皮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23个省区市,相关产品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李岱丛:《甘谷线辣椒》、田国基:《镇原杏的发展利用与开发》,《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
进入新世纪,在出口贸易带动下,借助广交会等重要平台,甘肃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小杂粮的生产、加工、研发逐渐成为“甘味出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媒体报道,第110届广交会第三期开幕仅3天,但甘肃省主推的荞麦、荞麦米、苦荞茶等就签订了上百万美元的出口合同。
回顾这些往事,不难看出,“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可谓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国内外亦有良好口碑和较为深厚的市场基础。甘肃人一起努力让它们更上一层楼吧!
作者:史勇
来源 |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