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旅行者”
它们诉说着过去的荣光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
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一隅
等待着每一次跨越时空的见面
丝路漫漫,羌笛悠悠
古代胡商不远万里
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
行走在茫茫沙漠之中
穿梭于繁华的市井之间
将香料、宝石等珍贵物品
带到了中原大地
……
今天,和胡人俑一起来见证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繁荣吧
↓↓↓
骆驼情温顺、不惧风沙、耐饥饿干渴,善于行走沙漠,公认为“沙漠之舟”,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古丝绸之路上,其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运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者,因此,古人对骆驼的认知较为准确。据《北史·西域传》:“风之所至,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駃,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老骆驼有特异功能,能在风暴来临之前预知,众骆驼聚集站立,将口鼻埋在沙中。人们见状,也用毡遮住口鼻,若不采取措施,必将危及性命。(聆听历史|一朝胡骑入中国——唐铜胡人骑驼俑)
“胡人”这个名词,唐代泛指国内各少数民族,也包括毗邻的各国人民。《新唐书·西域传》说:西突厥降服以后,商旅可以畅通,于是“诸胡大悦”,可见西域各族都称胡人。在唐史中,居于河曲六州的突厥人称“六州胡”,居于东北地区的奚、契丹称“东胡”。凡是这些地方传来的事物,也往往以“胡”冠名,以区别于汉族的传统。如“胡商”、“胡僧”、“胡乐”、“胡舞”,还有“胡麻”、“胡饼”、“胡萝卜”等等。带“胡”字的事物,几乎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关,因而也就影响着内地人民文化艺术生活和物质生活。当时各族人民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展。唐代文化的高度发达,就是中西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结果。正是因为胡族文化与内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出土的陶俑中就大量出现了胡俑。——《敦煌胡俑与丝路贸易》
文案/SVG制作:高利萍
设计:杨明 于果儿(实习生)
END
来源 | 新甘肃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