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阳关景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阳关是丝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门户。如今,阳关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代表性遗迹之一。
9月21日,正值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盛大开幕之际,大皖新闻记者与敦煌文博会记者团成员探访了阳关景区,体验了一番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阳关景区大门
阳关博物馆前,举行入关仪式
9月21日上午9点多,记者团一行来到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阳关,并沉浸式体验了“西出阳关”的一整套仪式。刚进入景区,是一处写有“阳关博物馆”五个大字的宏伟建筑,门外插着写有“汉”字样的旗帜,铺着地毯。
在这里,首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守卫阳关的将士们鸣鼓举旗,列队欢迎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来到此处的贵宾们。
为首的将士介绍,两千多年来,阳关曾是抵御外敌,镇守边疆的重要军事关口,这里也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所必经的关口,这里也曾是玄奘、法显东进西出所经过的地方,这里更是古代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怀,西出阳关的边塞,“追古烁今,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欢迎来此处的游客们,重走先贤之路,去走阳关大道。”并准予大家入关。
在现场,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古代阳关是重要的军事关,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通道,在这儿往来的使者、商贾众多,因此对身份的审核非常的严格。
办理通关文牒,过关卡被查验
紧接着,记者团一行前往了“阳关都尉府”,相当于如今的出入境管理局,可以办理相当于护照的“通关文牒”,在办理“通关文牒”处,模拟再现了办理通关文牒的场景。有了通关文牒,就有了合法身份保护,而没有通关文牒则面临被抓捕的境地。
办理通关文牒
果然,在通向阳关关门处,记者团一行遇到了两道关卡,在第一道关卡处,守卫的士兵们先拿来一张通缉令,通缉令上有一名通缉犯的画像,有同行人员因此而被押走,这令其余人员捏了一把汗。
一位同行人员被押走
惊险的场景发生在第二道关卡处,守卫的警戒性更高,“在你们队伍中间,我们发现了疑似通缉犯的人物。”在阳关关门处,一位大将军身穿铠甲,手持佩剑威风凛凛,正在逐个查验通行游客们的“通关文牒”,“我有理由怀疑你这关牒有问题,所以说现在对你的身份进行核查,一道问题答对,我颁发关牒予你,准予你盖印出关,答错,押你上刑台。”大将军严肃认真的表情,令“通关者”们紧张不已。
一番生动有趣的通关流程结束后,大将军拱手鞠躬送别游客,并请游客们喝了通关酒,“期待你们下次的到来。”
烽火台让远近的敌情尽收眼底
出关后,乘坐景区旅游观光车几分钟,前往景区的阳关故址、阳关烽燧等景点。景区的标识牌显示:阳关烽燧约建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年),唐代此烽所在山名石门山,此烽因名石门烽;清代以来,俗称墩墩山烽燧。此烽居高临下,鸟瞰四方。阳关烽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如今残高4.7米,西南角有坞堡、马厩、灰堆遗迹。烽火台在山峰制高点,让远近的敌情可以尽收眼底。
阳关烽燧
跟随导游的讲解,站在阳关故址往南边的方向看,能看到最远处的一个名叫库姆塔格的大沙漠,在沙漠边缘有一条青灰色的地带,是阳关的古水源遗迹;再靠近阳关故址的东西走向,能看到一大片星星点点的植被区域,是阳关遗址的核心保护区古董滩,据考证,此处可能是当时阳关的关城所在地,“关城在低洼处,烽火台在山峰制高点。”在远处栅栏和栈道之间夹杂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土红色沙地,既是丝绸之路南道遗迹,也是通常所说的阳关大道。
阳关故址景象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其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古人当时是如何释放这些烽火信号的?随后,景区工作人员展示了释放烽火信号的表演,三名士兵互相合作,钻木取火,再引燃秸秆,点燃火把,释放烽火。
表演释放烽火信号
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逐渐废弃,但是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让阳关声名远播,让阳关驰名中外,更令人对阳关心驰神往。
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阳关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实习生 王欢
END
来源 | 大皖新闻